平整的田地上,村民或溶田、整丘,准备种稻秧苗;或整理沟渠,为即将开展的文旅活动准备场所;或忙碌地收取蔬菜……初夏时节,走进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看到的是一幅幅和美农耕图景。
谁能想到,这片共634亩的耕地2022年底前还是一片柚树园。
2022年,平和县被省自然资源厅列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试点县,今年又被确定为“土地整治推进补充耕地”党建品牌“三级联创”点。一年多来,平和县积极探索建立“园地改耕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园地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3月,在全省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年工作视频会上,平和县介绍了补充耕地经验做法。
(相关资料图)
“2022年,我县共完成68个改造项目,新增耕地3466.17亩,新增水田3466.17亩,新增粮食产能282.89万公斤,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实现企业投资有回报、乡村创收促振兴、农民减负又增收等多方共赢。”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吴志育介绍。目前,全县还有79个项目、共4049亩园地正在实施改造当中,预计可新增耕地4019亩。
摸清底子
补充耕地首先需要有后备资源作支撑。
平和县地处山区,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该县号召农民大力发展蜜柚种植产业,一时间田间地头蜜柚遍植,果园随处可见。“蜜柚的高密度种植,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但由于化肥使用过度,随之而来的是土壤酸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吴志育介绍,曾经的致富果也渐渐过了盛产期,加上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村民们的收益不断减少,有的甚至连年亏本。
群众希望改变农业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补充耕地又要有后备资源。这边有需求,那边有需要,平和县当即决定实施“园地改耕地”。2021年下半年,平和县请来省地质测绘院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符合园地改耕地地类要求的果园,进行全面摸排。经调查,全县具有开发为耕地资源潜力的园地有5万亩,其中有2万亩园地具备开发为水田的潜力。
“把柚子园改成耕地后,政府会不会就不管了?”“我们能在改造前后获得哪些收益?”……真的要实施园地改耕地了,部分村民却提出疑虑。
面对村民的顾虑,平和县做足了宣传工作,给村民算了笔账: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方协议后,村民除了获得去青补偿费、土地流转费外,闲暇时还可以到承包土地的合作社打工;村里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种植适销对路的高质量蔬菜,还有专门的销售渠道,保证村民种蔬菜能获得收益。
“按照规定,项目验收后,新增水田每年必须至少种植一季水稻,剩余时间可种植粮食、油料、蔬菜等其他作物。‘稻菜轮种’不仅保障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还有助于改善耕地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分管耕保工作的负责人蔡其德介绍。
政策支撑
据介绍,平和县“园地改耕地”工作得到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省自然资源厅主要领导和厅耕保处、耕保中心负责人,以及漳州市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到平和县现场调研指导。平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主要负责人主责主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
“推进‘园地改耕地’,是推动花山溪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实践。”平和县委书记蔡绿璇介绍。
2021年,平和县政府出台《平和县县级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程序、项目业主、部门职责、资金保障、管理使用及后期管护等事项。
2022年,平和县又陆续出台了《平和县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推进园地改耕地土地开发项目实施试点方案》《平和县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推进县级旱地开发项目工作方案》《平和县引入民间资本推进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工作方案》,以全面规范开发方式、支付标准、社会资本投资收益、后续管护费用使用等。
“将园地改造成耕地,需要经过选址论证、立项批复、设计批复、报备等复杂的流程。在选址论证时,我们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原则,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空测量等先进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对一级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的核心范围、坡度库、生态林、公益林等进行技术套合。种植水稻要有稳定自流水水源,选出来的园地不仅要符合规定,甚至各项指标还要好于规定标准,才能确保改造的果园能成为良田,新增耕地达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平和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股股长周伟奇介绍。
引入资本
“园地改耕地”资金是关键。项目技术服务、赔青、工程施工、后续管护等需要一大笔费用。
钱从哪儿来?平和县的答案是通过“国企+民企”,引入社会资本为耕地改造注“活水”。
2021年底,平和县出台文件,明确涉及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的项目由县属国有企业“福建平和佳和建设有限公司”代理建设。佳和公司随即筹集资金3.5亿元,对82个项目5672.51亩园地进行开发,如今,新增耕地有2609.04亩已备案入库,通过市级验收未备案的有857.13亩。
“我们前期进行项目评估和融资。青苗补偿费、工程建设费、水利及相关基础设施维修、管护费等,由公司统一负责募集和拨付。”佳和公司负责人赖凯鹏说,等乡政府、村集体、村小组、村民签订四方协议、完成土地流转后,他们将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配合,全程负责“园地改耕地”项目建设,并加强施工管理把控施工质量。
“新增耕地备案入库后,县政府支付国企每亩20万元。国企每亩地可以获得约2万元的提存,作为乡村振兴项目发展基金,服务全县乡村振兴。”平和县副县长吴朝东表示,“园地改耕地”可谓“政府、村集体、村民、企业”多方受益。
2022年5月,平和县安厚农场通过竞争性谈判,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园地改水田”开发,项目规模30.11亩,目前已通过验收并入库。2022年9月,“园地改旱地”试点项目也紧锣密鼓开展,规模93.10亩,目前项目已完成市级验收。安厚农场试点获得成功,2022年底,全县推广该机制。各乡(镇)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参与补充耕地项目有36个,规模2580亩,投资1.29亿元。
全盘统筹
在平和县霞寨镇,“七彩稻田”伴着山谷的风泛起阵阵涟漪,阵阵稻香扑鼻而来,串串饱满的稻穗在阳光照耀下异常亮眼。“今年水稻产量高,我们的收入能增加不少。”村民黄日焕说。
平和县结合当地实际抓“园地改耕地”工作,选择水资源充足、地块较为平坦、相连成片、交通便利、管护方便的地块先行开展,将产值低、效益差的园地改造成耕地。
据介绍,平和处于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上游,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大力推广拦截坝、生态滤床等有效措施,统筹水土治理与“园地改耕地”,筑起生态“保护墙”,持续改善花山溪流域水质。
平和县统筹全县空间发展布局,在花山溪两侧的乡(镇)谋划了农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将“园地改耕地”和花山溪流域水源地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在霞寨镇先行实施园地改耕地(用于占补平衡)、退果园还耕地(用于进出平衡)和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片区综合整治,随后全县铺开。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整治5884.66亩,其中,可用于补充耕地1335.17亩、进出平衡3354亩,为构建环花山溪万亩良田和环花山溪万亩生态缓冲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后续管护,我们新增耕地的等别至少能提升一等,现在基本都在六七等,最好的可以达到五等。”周伟奇说,园地改耕地后,原本板结的土地逐渐变得松软,生态系统也得到了改善,青蛙、泥鳅、蚯蚓来了,还引来了成群结队的白鹭。
加强管护
“园地改耕地”项目验收后,如果后续管护没跟上,“非农化”“非粮化”就很容易产生。“我们制定政策、明确责任,流转土地、集中经营,落实管护资金、管护措施,确保新增补充耕地稳定可利用。”平和县县长黄永健深有感触地说。
平和县出台《平和县关于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后续管护的规定》《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关于严禁园改耕项目地块抛荒及加强粮食生产的通知》,明确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管职责,乡镇作为业主,村委会负管护主责。乡镇政府、村集体、村小组、村民签订四方协议,将土地流转给平和佳和建设有限公司,租期20年。县政府每年组织新增耕地实地抽查,管护差的项目由县自然资源局和农业农村局下发整改通知,对整改不力的乡(镇)进行通报、约谈或扣减后期管护费;从通过验收次年起按新增水田每亩每年5000元、新增旱地每亩每年2000元标准,连续支付管护费用10年,管护田埂、水利设施、道路,保证新增水田每年至少种植一季水稻、旱地要种植农作物;通过开展“我在平和有亩田”活动,开发微信小程序,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带头认领耕地,最小认领单元0.5亩,以出资委托代耕、包干劳作等方式参与粮食生产。
据介绍,国强乡以无公害水稻种植为特色,举办稻田研学体验等活动,挖掘农田文化价值,实施农旅结合让农田活起来。同时,引入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补充耕地后期经营。漳州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强乡白叶村承包新增耕地与周边的其他耕地共500亩实行“稻菜轮作”,不仅保障耕地稳定利用,还解决了单纯种稻收益少或亏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