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滚动 > >正文
夏宇欣:梦想也曾从“火烧眉毛”燃起

时间:2023-08-15 22:25:27   来源:腾讯网

逐光岁月  我家灯火


(资料图)

□夏宇欣

父母搬迁新居,我回家帮忙收拾旧物时发现一盏煤油灯,不由地忆起往昔煤油灯陪伴的时光。

年少时,煤油灯就是我心中的希望之灯,伴我度过漫长的黑夜。

我出生在仙游县书峰乡兰石村,兄弟姐妹多,小时候家庭贫困,煤油灯算是家中的一件“奢侈品”。

家中最初用的一盏煤油灯,是父亲手工制作的。找一个废弃的小瓶子,在瓶盖上打一个圆眼,用牙膏皮或者铁片卷成的小筒做成灯柱,然后把棉花或者废布条捻成芯条,穿进灯柱里。这样,一个简易的煤油灯就大功告成了。

为了节省煤油,我们兄弟姐妹每天晚上吃饭后,围坐一圈,就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各写各的作业。虽条件艰苦,但我们也收获了乐趣,有过许多美好记忆。一次,我做完作业,在板凳上打起瞌睡,一不小心,头挨上了煤油灯。等闻到一股焦糊味,我的头发、眉毛都被烧到了。看到我的囧样,正在做作业的哥哥姐姐笑得前仰后合,说这就是老师讲的成语“火烧眉毛”。

后来,父亲省吃俭用买了一盏带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罩子灯。罩子灯的光线比自制煤油灯的光线亮了许多。秋收时节,夜晚的天空,星辉闪耀,八仙桌上的罩子灯亮了,一家人围坐着剥玉米,跳动的灯光和晶莹光润的玉米相互辉映,给我一种安定温馨的感觉。

再后来,父亲又添置了一盏更为新奇时尚的煤油灯——马灯。这是一种可以手提且防风雨的煤油灯。母亲心灵手巧,绣花、缝纫手艺都很好。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家里总会传出母亲踩踏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那是母亲为乡亲们赶制衣服。母亲将马灯挂得高高的,在灯光的辉映下,她那朴实安详的脸上泛着淡淡的金色光芒,一双巧手轻柔地理着布料,胳膊轻轻地上下起落,就像是在跳舞。

20世纪80年代初,家乡开始有了电灯。一根根木电杆在村子里竖了起来,细细的电线牵进房子里,15瓦的白炽灯泡也安上了。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拉下电灯的开关绳,房屋瞬间亮了,心也跟着敞亮起来,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灯亮了!灯亮了!……”每到傍晚,我们就盼望着灯泡能发出光来,那开关拉绳不知被拉断了多少回。那时供电并不稳定,停电时,我们只好又找出煤油灯点上。

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期盼着“电”沿着电线杆翻越千山万水,带着源源不断的能量,点亮村村寨寨、千家万户。我们深信:总有一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梦想一定会实现。

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这个小山庄发生巨变,电力设备设施有了质的飞跃,电压越来越稳,灯光也越来越亮。家乡人再也不用担心没电了。入夜,村里的路灯亮起来了,家家户户的窗户也透出温暖的光。明亮的灯光下,人们看电视、聊天,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电话、电视、冰箱、洗衣机、电磁炉……各种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

灯光,点亮了整个城市,点亮了幸福美好生活。

2023年8月8日

(作者为在外莆田乡亲、江苏省南通新东方学校教师)

记者聚焦

城里的夜光

○全媒体记者   林英/文    陈斌/图

“煤油灯早已被日光灯、水晶灯、LED灯、EDU灯等琳琅满目的现代灯具所替代。”夏宇欣今年45岁,从小在仙游县书峰乡兰石村长大,经历了从“缺电用”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的时代巨变。“如今我们习惯了电力充足供应,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电,难以想象没有电的生活。”他的一番感慨,引人共鸣。2年前,夏宇欣到江苏省南通市工作,但他时常回家乡。

记忆中的煤油灯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建市40年来,莆田电网行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莆田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

上个月底,总投资89.09亿元的福建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实施项目仙游木兰抽水蓄能电站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得知这一消息,夏宇欣非常高兴,“莆田的发展更有电力保障了”。

仙游木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概述图

当夜幕降临,漫步莆田街头,绚丽的霓虹,流动的灯带,让人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莆田夜景,流光溢彩

“璀璨灯海,‘电’亮美好生活,祝福我们的城市有更光明的未来。”夏宇欣笑着说。

好山好水好家乡!莆田建市40周年海内外征稿,原创、推荐均重奖

百年沧桑,重生古榕见证“团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拍摄:蔡昊 陈斌 素材综合国网莆田供电公司、社硎乡政府 剪辑:余静

编辑:余静

值班主任:卓晋萍 陈霖

标签:

精心推荐